在贵州北部有一座城,因“无偏无颇,遵王之义”而得名。其经历了从古老牂牁到黔北重镇的岁月变迁,再到近代的热血抗争,每一页都写满故事。 穿越千年的时光之旅,遵义为何始终能在历史的奋进中熠熠生辉,光彩照人? 灵气之地,山水形胜中的精神图腾 遵义的自然禀赋是造物主的偏心之作,大娄山脉纵贯其间,乌江与赤水河两大水系润泽万物,形成了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的独特地貌。这种地理格局让遵义既有山的坚毅,又有水的灵动。“灵山多秀色,空水共氤氲”是遵义的重要特色。 娄山关 清代学者郑珍在《遵义府志》中描绘:“万山环峙,一水萦洄”,简简单单八个字道尽了遵义的山水魂魄。更为神奇的是,这片土地孕育了“色如渥丹,灿若明霞”的丹霞奇观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。 遵义的灵气不仅存在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,更渗透于人文精神?!肮笾菸幕谇?,黔北文化在沙滩”。在遵义新舟沙滩,孕育了以郑珍、莫友芝、黎庶昌等为代表的沙滩文化群体。他们既深研汉学经典,又关注地方民瘼;既追求学术精深,又倡导经世致用。这种将学术理想与现实关怀相统一的精神气质,正是遵义人文灵性的最佳注脚。 赤水丹霞旅游区·佛光岩 这种灵气已经融入每一个遵义人的血液,在当代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智慧。遵义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在赤水河畔的万亩竹海、湄潭的茶海,创造了“一根竹子”“一片叶子”富一方百姓的奇迹。 红色之地,转折之城的精神火炬 如果说自然奇观、生态宜居是遵义的外在表现,那么“红色”就是遵义内在最厚重的底色。 1935年1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,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,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,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、挽救了红军、挽救了中国革命。美国记者哈里森·索尔兹伯里在《长征——前所未闻的故事》中评价道,“长征是独一无二的,长征是无与伦比的?!?/p>
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弘扬以坚定信念、坚持真理、独立自主、团结统一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,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,对于贵州省委、省政府赋予“伟大转折地”历史地位和“省域副中心”战略定位的遵义而言,具有重大意义。 看今朝,遵义儿女以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的豪迈与勇气,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禀赋,大力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讲好遵义故事,探索出了一条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。 文化之地,多元共生的精神家园 遵义的文化图谱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共生特征。这里生活着汉、苗、仡佬、土家等多个民族,仡佬族的“三幺台”、苗族的“踩山节”、土家族的“摆手舞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百花园。 桐梓踩山节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《滇程记》中记载的“播州风物”,就包括“铜鼓赛神”“竹枝歌舞”等少数民族习俗,展现了当时文化交融的生动场景。 地域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于“沙滩文化”。清代,以郑珍、莫友芝、黎庶昌等学者为代表,形成了影响深远的“沙滩文化”。他们主张“耕读传家”,将不拘门户、教学相长的治学方法与地方实际相结合,编纂了《遵义府志》等方志巨著,开创了“黔学”传统。 民间文化是遵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黔北花灯戏融合了江南小调与本地歌舞,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;遵义通草堆画利用天然材料创造独特艺术,展现了民间智慧;茅台酒酿造技艺凝聚了千年工艺精华,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。这些民间文化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,而是活态传承的日常实践。 发展之地,日新月异的精神传承 遵义,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城市,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,更肩负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,遵义被赋予“省域副中心”战略定位,成为推动黔中经济圈崛起的关键支点。 遵义地处黔中经济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衔接地带,渝贵高铁、川黔铁路复线、新舟机场和茅台机场,遵义正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。这一区位优势使其在省域副中心建设中具备辐射带动黔北、黔东北地区的能力。 遵义高新区 遵义是贵州经济第二强市,GDP长期位居全省前列,在白酒、能源、装备制造等领域下足功夫。作为省域副中心,遵义正通过产业协同、资源共享,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。 未来,遵义将立足自身优势,以产业升级为动力、以文化传承为灵魂、以开放合作为路径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,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 编辑:宋胜海 责编:杨溢 编审:胡笳
网站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