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初垂,赤水市市中街道康佳社区的盛世华庭小广场上,一块幕布、几条长板凳,勾勒出最朴素的社区图景。居民们扶老携幼,目光齐聚在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光影世界里。然而,这场坝坝电影所承载的,远不止于一场视听娱乐。 康佳社区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活动上,坝坝电影进行中 “就像电影里的哪吒,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,守住自己的‘钱袋子’。”放映前,康佳社区党总支书记何德珍一番接地气的反诈宣传,引得现场掌声阵阵,党员志愿者和社工还把冬季安全用火和禁毒等知识进行现场宣传,让知识入脑入心。 “小活动”撬动“大治理” 寒冷的夜里,康佳社区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活动上,坝坝电影进行中,人群来往又聚集。 邻里间的话匣子就此打开,“热热闹闹的,很有教育意义,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。让孩子们感受国家的进步、大数据的力量。”居民孙大哥的话道出许多群众的心声。一旁的居民接着话说:“放下手机,陪伴在一起,感觉关系更近了。” 这种以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凝聚邻里的“治心”实践,正在赤水城乡呈现“多点开花”之势。 在赤水市官渡镇,文明积分兑换、文明农家展现;在市中街道滨江社区,“文明实践·乡帮会”则把中医养生咨询区、爱心义剪区和微心愿收集区等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;在赤水市宝源乡,留守老人们在文明实践站找到唠嗑的新去处,参加集体生日会、文艺汇演等活动;在赤水市石堡乡朝阳社区,居民通过“为村”小程序为重阳节活动建言献策…… 市中街道滨江社区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活动 “基层治理不能总是板着脸。”社区工作者坦言,“关键是要找到那些带着温度的切入点,让服务先行,治理自然水到渠成。” “数字赋能”精准连通“万家心” 在基层治理这张大网中,赤水“一体两翼”基层治理模式,从“四题治理”破解民生题到文明实践润物无声,数字化正成为串联起万千居民的“金线”。石堡乡的“为村”小程序便是一个缩影。 石堡乡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活动 “请大家积极建言献策,是否开展活动?增强朝阳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。”这是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程飞建发布在“为村”小程序的信息,群众纷纷响应“整起!”“对!支持!”…… “收到居民反映环境卫生不是很满意,大家是否集中开展一次清扫。”“支持!共同出力。”“支持!我们一起参加!”…… “群众的事就是大事。过去组织活动,要靠‘铁脚板’挨家挨户通知。现在活动预告在小程序一发布,瞬间就能传递。”朝阳社区工作人员介绍。这个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渠道,更是一个线上议事厅和邻里互助空间,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参与社区事务讨论,线上和线下打好组合拳,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大幅提升。 “火眼金睛”背后是治理温情 除了技术赋能,赤水的基层干部们还练就了一双善于观察的“火眼金睛”。赤水市文华街道总结的“四看两听”工作法,即看精神风貌、看行为常态、看举止细节、看社交生态,听邻里口碑、听诉求真意,成为他们感知社区情绪的“温度计”。 文华街道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活动 “有时候看到哪家夫妻好久没一起散步了,或者哪家的老人突然不出门了,我们心里就会绷根弦,找机会上门看看。”一位联防队员的话,揭示“治心”工程最朴素的内核:主动的关怀。 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文华街道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开展了195场各类邻里活动,吸引1.5万余人次参与。数字背后,是社区广场上包饺子活动中新住户结识邻里的笑脸,是留守妇女在“微就业”场所获得收入时的欣慰,是传统非遗工作坊里的传承体验。 从“管理”到“服务”的治理本质回归 在赤水市葫市镇翠篁社区,今年5月底新落成的竹都驿站,下午的“坝坝茶”,这里既是游客服务中心,也是居民的“公共客厅”。在赤水市宝源乡,为留守老人举办的集体生日会上,老人们激动得眼眶发红。 宝源乡百岁老人参与“集体生日” 从一场坝坝电影出发,到一个小程序联通邻里,再到一次生日会的温情陪伴,赤水正用一系列“润物细无声”的“文明实践?乡帮会”创新实践,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温情网络。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,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暖心。 在傍晚的竹都驿站里,下棋的老人、往来的游客、谈笑的居民,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。从城市到乡村,赤水“治心”举措如涓涓细流,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。这场以心换心的治理实践,让赤水的城乡处处绽放着幸福的笑容。 编辑:宋胜海 编审:伍韵 胡笳

网站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