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叠翠,古道蜿蜒,位于绥阳县洋川镇的团山村静卧在黔北的群山之间。这里,青石板铺就的古老驿道与现代公路并行不悖,见证着一个传统村庄在时代变迁中的华丽转身。 作为绥阳县最早通公路的地方,团山村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驿道遗迹。大关垭口处,"正绥锁钥"的石刻历经风雨依然清晰可见;清代张喜山修建的石房子,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静静矗立,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。这些历史遗迹与现代基础设施相映生辉,构成独特的乡村景观。 基础设施建设为团山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2019年竣工的团山水库,总投资2.68亿元,库容达100万立方米,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难题,更为县城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优质饮用水源。道路交通实现质的飞跃,全村完成道路硬化90.83公里,形成完善的路网体系。从解放前的桐油照明到如今的稳定供电,团山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。尖嘴蜜桃种植面积达800余亩,年产量超过20万斤,成为特色优势产业;金银花种植规模达700余亩,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。退伍军人创办的塑料制品加工厂、传承百年的黄糕粑和酸鲊肉等特色食品加工业,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。这些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,更让团山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。 人居环境的改善同样令人瞩目。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和"三改"工程,村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。饮水安全工程让全村1414户受益,卫生厕所全面普及。如今的团山村,整洁的村容村貌与干净的农家院落相得益彰,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的崭新气象。 文化传承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生。立房时的"抛梁歌"、婚嫁时的"哭嫁歌"等民俗文化得到较好传承,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。当地文学创作活跃,多部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在各级媒体发表,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。 人才支撑为团山村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。历史上,这里走出了杨昌言、杨骏烈等杰出人士;当代,更多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。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在这里代代相传,"爷孙兵""父子兵"的佳话广为流传,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。 如今的团山村,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,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相辅相成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正以坚定的步伐,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,成为黔北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 编辑:宋胜海 编审:伍韵 胡笳

网站群